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无数先民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智慧结晶——俗语,它们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后人的道路。这些源自民间的言语,是华夏儿女共有的文化遗,。然而,近代百年的风雨沧桑,让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甚至轻视。可喜的是,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并珍视这份遗产。

有的俗语虽然读起来让人有粗俗冷血之感,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忽视这些俗语的特殊作用。如:”子不说父过,女不道母奸””猛虎犹可近,熟人不可亲””姐去门槛断,兄亡侄不亲”等等。这些俗语虽然一点也不晦涩难懂,却有不少的人终其一生,也没有读懂和理解这些俗语所蕴藏的深刻道理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句俗语,看起来很好理解,内里却饱含深意,值得我们认真钻研。这句俗语就是,”父不入子房,官不访民宅”,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分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。

首先我们分析上半句:”父不进子房”。这句话很好理解,就是说做父亲的人,轻易不要进入孩子的房间。按理说,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,父亲是一家之主,在一个家庭当中有绝对的权威。父亲管教自己的孩子,难免要进入儿女的房间,可为何古人说父亲不能轻易进入孩子的屋子呢?其实,古人之所以有这个说法,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在儿女小的时候,父亲出于照顾和教育子女的需要,出入子女的房间自然是情理之中。

子女年龄渐长之后,作为成年男性的父亲,有理由和有必要避免进入孩子的房间。正所谓男大避母,女大避父,女儿年龄渐长之后,父亲因为避嫌的原因,大多会少去甚至不去女儿的房间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,儿子也有自己的隐私,父亲贸然进入儿子的房间,影响父子的感情反倒不美。而且儿女成婚以后,父亲就更不应该去子女的房间了。

这句俗语的下半句:”官不入民宅”,相较于简单易懂的上半句,更能反应出社会现实。”官不入民宅”与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关,官员要是由着自己性子拜访住在普通宅院的老百姓,会产生不少的麻烦。君不见江南曹家为了迎接康熙皇帝的圣驾,挪用公款招待皇帝却因贪污被抄家灭族的悲惨故事?这还是皇帝早有准备的巡视江南,要是皇帝突然造访,曹家的当家人一定会被吓死。官员突访民宅也会发生这种情况,老百姓们面对尊贵的官老爷,一定会拼尽全力的招待。官员的突然而至,对老百姓来说,并不是一件好事。